发布时间:2025-09-16 13:03:51 点击量:
秋風送爽,蟹肥膏黃。9月13日,黃河口大閘蟹正式開捕,早早“爬”上食客餐桌。上午10點,東營市惠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900隻大閘蟹“坐”上專車,出口泰國,這也是黃河口大閘蟹第一次走出國門。
從過去黃河灘涂河溝裡隨處可見的“毛螃蟹”,到現在規模化養殖、產值高達11億元的大產業,一隻隻大閘蟹,成了老百姓的“致富蟹”。
位於北緯37°的黃河三角洲,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成為養殖大閘蟹的理想之地。黃河口大閘蟹具有“青背、白肚、金爪、黃毛”的特點,它們性腺發育更早,能比南方蟹提前15天到20天上市,趕在中秋、國慶雙節之前就能供應市場。
“現在二兩半的母蟹,一斤就能賣到100元左右,等到節前那幾天,市場更緊俏。”惠澤公司總經理王英澤說,今年公司養殖了6300畝大閘蟹,預計產量將達到160余萬斤,再創新高。
養好這些蟹可不簡單。東營市黃河口大閘蟹協會會長王新軍說,黃河口大閘蟹是典型的洄游生物,一生要經歷22次蛻殼才能成熟,從選苗到喂養,每個環節都不能掉鏈子。
走在惠澤公司的養殖基地,一眼望去,整整齊齊的標准化蟹塘映著陽光,捕撈船輕輕劃過水面,拉起一籠籠肥蟹。“改造后的蟹塘統一標准,一個30畝,螃蟹住得舒服,長得好。”惠澤公司生產負責人趙金山說。
水是養蟹的命根子。高效利用水資源,成為關乎產業生存與發展的頭等大事。以往大閘蟹養殖每畝需水量高達1000立方米,養殖過程中廢水含有殘餌、糞便等污染物,必須經過淨化處理才能排放,企業承受著高昂成本和環保壓力。
“我們建設了‘四池三壩’系統,推進尾水循環利用體系建設,較以往節省了近50%的用水量。”趙金山介紹,東營大力推進綠色循環養殖,企業對蟹塘實施了系統性改造,構建起復合淨化系統。養殖尾水在人工濕地緩慢流動,經過物理過濾、植物吸收與微生物分解的三重協同作用,污染物被高效去除,實現了資源化循環利用。
“該模式不僅有效改善了蟹池水體質量,也為大閘蟹的健康生長營造出更穩定、更優良的生態環境。水省了一半,蟹的品質一點沒掉。”趙金山順手從筐裡提起一隻蟹,熟練地捏了捏蟹殼,臉上寫滿了豐收的喜悅。
規模化、標准化、規范化、智慧化發展,也讓大閘蟹產業邁上新台階。以東營市恆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例,每畝投放約1500隻蟹苗,平均每只能長到3.5兩,畝產高達260斤,算下來一畝地能賣1.5萬元!“種好草、選好苗、調好水、喂好料,這四個環節一個都不能馬虎,隻有這樣,蟹肉才鮮甜。”恆盛農業董事長李建輝說。
產業興旺,最終受益的是老百姓。大閘蟹進入銷售旺季后,專業的捆蟹工需求大增,將有近六千人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我年紀大了,出不了遠門,現在村裡有了蟹合作社,綁綁蟹、包裝箱子,一年能掙好幾萬!”東營市墾利區永安鎮兆豐村村民牛傳花說。
如今,黃河口大閘蟹產業帶動周邊群眾年均增收超過1萬元,蟹農人均收入更是高達7.6萬元。(楊珂 李廣寅 陳曉婉)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